图片来源:pixabay
今年的圣诞节你过了吗?当你和亲朋好友一起过圣诞时,有没有想过,过圣诞居然是一种充满风险的行为呢?每到圣诞将至,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每年都会上演保留节目——充满乐趣的圣诞特刊。今年的圣诞特刊中,有一篇文章直接对圣诞节发动了"万箭齐发":通过对文献档案的搜索,作者发现在这些愉快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很多我们未曾注意的风险因素。
撰文 | 柯石英
危险的圣诞礼物
对于习惯过圣诞的孩子来说,收圣诞礼物无疑是最值得期待的环节。但过往的案例显示,礼物本身就是一类潜在的风险来源。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圣诞仓鼠致病事件。1973年圣诞节前,纽约州罗切斯特市的一个家庭购买了一只宠物仓鼠,作为给孩子们的圣诞礼物。但就在一个月后,他们一家5口人纷纷出现了发热、头疼等脑膜炎的症状,其中24岁的女儿病情较为严重,需住院进行治疗。随后的检测发现,他们感染了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就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段,纽约州又相继出现了超过52个感染病例,而且遭殃的家庭都在不久前买过仓鼠。虽然这些病例分布在不同城市,他们购买仓鼠的渠道也不尽相同,但随后的溯源指向了同一个仓鼠经销商。这些受感染者在1973年末至次年3月期间购买了仓鼠,经过短则一周,长达3个月的潜伏期后,他们开始出现一系列症状。好在,除了最常见的发热、头疼、肌肉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眩晕、对光敏感等等症状之外,这种病毒一般不会造成更严重的威胁,这57人也都顺利康复了。
既然活体圣诞礼物有传播病原体的风险,那么用动物皮毛制作的圣诞礼物总归安全了吧?下一个案例告诉你:错,甚至还可能更危险。
1974年,一位22岁的美国海军记者因为严重的结膜炎(伴有水肿)住进了医院,医生检测发现她感染了炭疽杆菌。这种有致死风险的病菌当时在美国并不常见,很快,研究者锁定了感染源。这位感染者前不久去海地旅游时,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买了几只邦戈鼓,而海地当时就有炭疽杆菌感染。随后的检验证实,这些鼓的羊皮鼓面就是炭疽杆菌的栖息地。
这是2007年,另一起炭疽杆菌污染羊皮鼓面的案例。
得到这个结论后,人们更是惊出一身冷汗:这位记者不仅给自己买了只鼓,还买了好几只作为圣诞礼物,打包寄给自己的父母和朋友。好在,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及时拦截,发现送经检验的7只鼓中,有3只都含有炭疽杆菌。最终的结局也是皆大欢喜:她的家人朋友没来得及收到这些"炭疽炸弹",记者也在接受了大量青霉素(以及短期皮质类固醇)治疗后得以康复。
说起与圣诞节相关的疾病,还有更离谱的事。1879年,BMJ的一篇文章提醒大家注意通过喇叭这类玩具传播梅毒的风险。由于时代较为久远,目前难以找到文章的详细信息。不过至少在今天看来,我们显然不必担心这样的风险。
既然圣诞礼物这么危险,那就简单画张圣诞贺卡吧,来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吧……巧了,画贺卡这件事,也曾让制作者患病,甚至一度威胁生命。
1876年12月13日,一位22岁的男子(化名为格林)突然呕吐、腹痛、面色苍白,脉搏达到120,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分析很快发现,他患上的是急性砷中毒。
原来在此之前不久,格林刚刚得了一场伤寒,当时正处在康复期,只能躺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无聊的他决定给亲朋好友手绘一大批贺卡,颜色嘛,用的是最应景的——绿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谢勒绿",而这种颜料的矿物成分是亚砷酸铜。当时的画家在使用这种颜料时,都需要格外谨慎,以避免中毒。但格林完全没有在意,而且好巧不巧地为吸入砷营造出了绝佳条件:首先他画完贺卡后饭前不洗手;喜欢咬画笔;还干劲满满,大量时间都用来绘制贺卡;而且狭小而暖和的室内环境也促进了对砷的吸收。
虽然因为画圣诞贺卡而砷中毒的可能仅此一人,但历史上使用这类有毒颜料而中毒的不在少数。现在,谢勒绿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制作贺卡应该是更安全了。(不过也没有读者会用颜料亲手画贺卡吧)另外这篇文章还提到,制作贺卡时安然无恙,也不代表寄送贺卡也能平安顺利。历史上就出现过在寄圣诞贺卡时,指尖的软组织被邮箱的弹簧扣割断的倒霉案例。
圣诞大餐中的病原体
送礼物又麻烦又危险,那么不如一家人整整齐齐,在家里搞点吃的欢度圣诞吧。但是,因为圣诞而食物中毒的案例自然不会少,其中甚至不乏波及人数众多的国际事件。
1973年12月至次年2月间,美国23个州相继报道了80个感染某种沙门氏菌的案例。沙门氏菌感染相当常见,但不同寻常的是,感染这些人的是伊斯特本沙门氏菌(Salmonella Eastbourne),这个菌种在美国本身很罕见,如此集中地暴发,显然有些可疑。很快,邻国也发现了问题——加拿大的7个省在同一时间段报道了39例感染。调查人员结合对受感染者的电话访问和实验室检测,追踪到了问题的源头——加拿大一家巧克力厂商生产的圣诞包装巧克力球。更进一步,这些沙门氏菌来自生产这批巧克力使用的可可豆,它们在巧克力生产过程中得以存活,最终感染消费者。
巧克力也可能成为沙门氏菌感染的来源——当然,这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图片来源:pixabay)
在现代生产工艺中,通过高温烘烤来杀死潜在的致病菌。但是,沙门氏菌通过巧克力引发感染的案例在本世纪仍有出现。可能的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这些经过处理的可可豆可能受来自生豆的沙门氏菌传染。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受到追捧的生巧克力,风险相应的也更高。
除了超市里的食品安全风险,圣诞大餐本身也可能带来致病风险。2012年,在波兰国立卫生研究院组织的圣诞招待会上,诺如病毒就袭击了与会的192名员工中的97人。由于遵循光盘行动的员工将食物吃得太干净,剩下的食物不足以用于实验室检测,因此明确的病毒来源就只能沉入海底了。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线索是,当时吃了冰冻胡萝卜的员工,感染的可能性是没吃胡萝卜者的5倍。可以说,这些胡萝卜是此次感染的疑似"凶手"。
真正更可能出现的风险
当然,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无论是礼物中的感染,还是食物中毒,上述案例都只是极小概率的事件。不过,论文也提出了更真切的潜在健康风险。最直接的问题,自然就是放假时吃太多了。论文特地提出了一个案例:1946年的BMJ提出,圣诞布丁的热量达到了惊人的5.8万千卡,这相当于每日推荐热量摄入的20倍。而圣诞期间饮酒过量还可能导致房颤,这种在圣诞假期首次出现的概率极高的病例,也被称为"假日心脏综合征"。另外,如果要在圣诞节前布置房屋,张灯结彩,那么请注意从梯子上摔下的风险。
圣诞布丁(图片来源:James Petts)
说了这么多圣诞节的潜在风险,这篇BMJ论文的作者是想让这些西方读者放弃过圣诞节的习俗吗?至少论文作者不是这么认为的。在列举了一长串可能的后果之后,作者在文末写道,虽然此前有研究在考虑了经济、临床等因素之后,认为过圣诞节的成本高于收益,但这项研究没有考虑过圣诞节时的快乐带来的收益。况且,这些案例多数都只是轶事,只要注意食品安全,并没有大范围的负面影响。因此,过不过圣诞节还是由读者本人自行来决定。
不过在我看来呢,如果这些案例能让疫情中的人们避免在圣诞节社交,对于疫情防控来说,那也是意料之外的不错结果。当然,应该也有不少不过圣诞的读者(比如在圣诞节加班写稿的作者),但这篇文章中的警示同样拥有借鉴意义——毕竟一个多月后,春节还是要过的。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已经为春节假期做了热身。即使懒到能避开所有社交、购物带来的风险因素,放假宅家、吃东西本身,也会造成健康风险。避开这些或普遍或罕见的风险,才能顺利度过每一个节日。
原始论文:
Harms and the Xmas factor
https://www.bmj.com/content/371/bmj.m4067
参考文献:
Case of Acute Arsenical Poisoning from the Use of Green Paint
International outbreak of Salmonella Eastbourne infection traced to contaminated chocolate
Lessons from Norovirus Outbreak in Warsaw, Poland, December 2012
原文转载:http://tech.shaoqun.com/a/309148.html
铭宣:https://www.ikjzd.com/w/1551.html
tenso:https://www.ikjzd.com/w/1552
图片来源:pixabay 今年的圣诞节你过了吗?当你和亲朋好友一起过圣诞时,有没有想过,过圣诞居然是一种充满风险的行为呢?每到圣诞将至,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每年都会上演保留节目——充满乐趣的圣诞特刊。今年的圣诞特刊中,有一篇文章直接对圣诞节发动了"万箭齐发":通过对文献档案的搜索,作者发现在这些愉快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很多我们未曾注意的风险因素。 撰文|柯石英 危险的圣诞礼物 对于习
转运中国:转运中国
cima:cima
四月份去厦门天气怎么样呢?适合游玩吗?:四月份去厦门天气怎么样呢?适合游玩吗?
亚马逊小白必知--后台主页篇:亚马逊小白必知--后台主页篇
亚马逊打假项目将在欧洲五国率先推出!:亚马逊打假项目将在欧洲五国率先推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