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原理
1964年3月中旬的一个夜晚,纽约仍然很寒冷。在皇后区一片密集的居民区的街道上,28岁的Catherine Genovese被谋杀。案发几天后,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并承认了罪行。但真正引起轩然大波的是案件发生两周后的一篇新闻报道。当时,《纽约时报》刊登文章称,38名目击者在案发时目睹或听见了对Genovese的袭击,但没有人报警,也没有人挺身而出施以援手。
虽然这篇报道后来被证实并不准确,但这个故事在当时启发了心理学家Bibb Latané和John Darley,他们着手开始调查,为什么这么多人没有帮忙。
两位心理学家设计了实验,参与者分别会在独自一人以及有其他旁观者在场时,面对有人(演员)陷入困境的各种情况。实验中那些在场的旁观者其实是研究团队的成员,他们不会提供任何帮助,扮演着"不提供帮助的同谋"的角色。
Latané和Darley观察到,与单独接受测试时相比,在不提供帮助的同谋在场的情况下,参与者帮助他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旁观者效应。它现在已成为心理学中的经典,在每一本入门教材、每一个入门课程中都会出现。有一些理论来解释经典旁观者效应的机制,比如,它通常被认为与责任分散有关,人们认为自己不需要采取行动,因为群体中的其他人会采取行动。也有人用多数无知来解释,如果没有人采取行动,旁观者会假定其他人认为采取行动是错误的,从而自己也不会采取行动。
芝加哥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旁观者效应"并非人类独有的,它在大鼠身上同样存在。如果一只大鼠和其他没有伸出"援爪"的大鼠在一起,它帮助被困的同伴的可能性也更小。但是,如果在其他潜在的"热心的帮助者"存在的情况下,大鼠反而更有可能提供帮助。帮助行为是被强化促进,还是被抑制,似乎更加取决于环境,而非个体的气质或道德标准。
研究的通讯作者、神经生物学教授Peggy Mason从很早起就开始研究大鼠身上一些有趣的行为。2011年,她和团队发现,大鼠会不断帮助解救被困住的同伴,甚至会为它们留一点巧克力,这种行为是大鼠的共情所驱动的。
随后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抗焦虑药物治疗的大鼠不太会解救被困住的同伴,因为受到药物的影响,它们感觉不到同伴的焦虑。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大鼠好像只会释放它们以前有过社交经历的被困的同伴。
Mason教授的团队结合过往经验,设计出了"大鼠版"的旁观者效应实验。他们将一只大鼠困在一种特制的透明塑料管内,这种塑料管只能从外面被另一只大鼠打开。当接受测试的大鼠单独面对被困住的同伴时,往往会迅速将塑料管打开。
随后,他们让一些大鼠服用一种抗焦虑药物,使它们对同伴的痛苦漠不关心,并把它们跟接受测试的大鼠关在一起,从而在实验中加入了"不提供帮助的同谋"。团队发现,与那些单独测试时相比,与"同谋"在一起测试的大鼠提供帮助的可能性更低。这就是大鼠身上的旁观者效应。
不提供帮助的大鼠(红色和蓝色)服用了抗焦虑药物,不会解救被困的同伴。潜在的帮助者(绿色)也后来也不会为被困的同伴提供帮助。这是大鼠身上表现出的旁观者效应。Mason教授介绍,这就好像是"没有回应的观众比独自一人更糟糕"。接受测试的大鼠试图帮忙,但这并不是一次有益的经验,因为其他大鼠似乎并不在乎。然后,大鼠好像对自己说,"我昨天帮忙了,但没人在乎。别再那么做了"。
但Mason和团队还想进一步挖掘,于是他们进行了另一组实验,他们想知道,没有服用过药物的大鼠会如何影响帮助行为。令人颇感意外的"反转"是,与旁观者效应的预测相反,当所有大鼠都没有受到药物影响时,"二鼠组"和"三鼠组"实际上比单独一只的大鼠更有可能提供帮助。
当所有大鼠都没有受到药物影响时,它们都是潜在的帮助者,它们更有可能帮助被困的同伴。起初,研究人员误以为是实验失败了。但在对人类的相关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他们意识到,类似的行为实际上也反映在人身上。在去年发表的一项对监控录像的分析研究显示,在90%以上的暴力冲突中,旁观者会施以援手。当他们是群体中的一份子时,他们更有可能提供帮助。
帮,还是不帮?袖手旁观,还是挺身而出?从进化和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帮助行为背后的模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刻。这一发现对人类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旁观者效应是人类独有的吗?行为心理共情能力xinong、 东杰智能、 extra、 刚刚,美国宣布对这六家中国公司实施制裁!、 亚马逊无货源模式,2019下半年如何应对亚马逊跨境旺季?、 产品上架时间深度解析、 东莞到香港游、 香港旅游花多少钱、 香港旅游花多少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